——赏王建设重彩画感言
随着现代重彩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,在深入探索传统绘画体系和外来因素的同时,常常会让我们产生一些困惑。显然,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在对色彩性质、心理效应及视觉规律等方面,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指引。导致一些重彩画家为追求视觉冲击的快感,对色彩无节制的滥用,或盲目套用日本画的一般原理。结果使作品形式不伦不类,把“做”的成份驭驾在“创作”之上。
王建设在困惑中,但他是理性的,他在理性中不断传承和汲取--传统是土壤、是根、是源泉。
在 “麦子系列”里,他始终围绕着传统的审美要求去实现他的主观性和情趣性。在择色的应用上,完全抛弃了客观的困缚,进入自由用色抒心写意的意象境界。创造出一种和谐美,艳而不俗、格调高雅:黄的醉人、红的热烈、绿的清新、亮的明快、灰的忧静。
他把“色彩”这最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,引入水墨画中,从民间艺术、传统与西方绘画中吸收养分,通过写意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。把零落的麦穗、残花枯叶的单纯,转化为内在的美。追求一种素雅的情调、高贵的气质和深邃的瑕想。把花卉当作山水画来画,画面予人一种整体端庄又强悍的感觉。
王建设的生活气息很浓,他一直想通过手中的画笔营造宁静、甘醇和悠远,企图找寻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。大胆释放与歌颂生命的旋律,勾勒出他内心灵魂深处的精神领土。
从《希望》《娴静》《生命姿态》《争艳》等可以看出,他的许多创作都不是事先“严谨”的构思好的,他更喜欢去享受作品形成过程中“偶得”的结果与情趣。尽可能强调随机性和抒写性,以“无为而治”“随遇而安”,充分发挥水墨的自然渗透力的同时,利用“厚涂、堆积、冲渍、喷洒”等新技法,巧妙地掌握随机形成的墨彩变化,本能而情感地追求“妙在自然”的境界。
当然,他在创作过程中,寻找的“趣”不是偷工减料、走捷径,而相当严谨、复杂而繁琐。从勾线、通染、叠染,最后再用石色反复加工、整理完善。使画面层次丰富、厚重不呆板、清雅又温存、还多添了几分岁月的苍茫。
传统文人画“重墨轻色”的审美情趣,使中国画处于一种失去与世界绘画对话的孤立发展空间中。在现代绘画语言和速食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,我们不能还做一味孤行的拓荒者。不论是重彩画还是其他风格的创新,都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,我们必须树立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创新的发展观念,在意境和色彩这两方面做更多的尝试。
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,不在于技法和笔墨上是否娴熟、老练,而是在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。王建设他在有意无意地淡化大写意、小写意和工笔等技法的概念。只要能达到他预期和偶遇的效果,用什么方法都行,不拘一格,将不同的技法溶合使用,显示出常人没有发现或已发现,但无法表达的形式美感。
墨是黑色的,而黑色只是多种色彩中的一种,为什么一定要独善其中,就像抱着一棵歪脖子树,放弃整片森林。以墨为主可以画出传统和现代之美,不以它为主也可以创作出传统、现代和超现代的高雅艺术。
打破中国画“重墨轻色”的审美困缚,让传统色彩理念释放,保持一份对当代重彩画的尝试与探索的执著,我想建设一定会不断地给我们惊喜,创作出更多更精的感人作品。
袁聆涛 2009年12月15日 南昌